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瑞士文化:很多瑞士人讀大學嗎?

(201606 Thunersee)
我覺得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一樣重要。
如果沒有萬卷書當中的內容,我怎麼比對萬里路當下的建築、人文、食物正確與否。
如果沒有萬里路上的五光十色,我怎麼知道萬卷書當中黑白的千年陳述是否為真。

今天想跟大家討論一個簡單的問題:
「瑞士人當中,是不是有很大比例的人都有讀大學?」
在我認識的瑞士大學生當中,很多都不是傳統瑞士人。

什麼是「傳統瑞士人」?
我所謂的傳統瑞士人,就是指爸爸是瑞士人,祖父是瑞士人,曾祖父也是瑞士人,的那種瑞士人。

我在伯恩大學認識的瑞士大學生當中,有些父母是德國人,有些父母是東歐人。相較之下,我在小鄉村 Zäziwil 認識的比較多是傳統瑞士人的朋友,很多都是選擇就讀技職體系,或是叫做 Ausbildung 。大家先記住這兩者的差異,稍後我們再比較一次。


德國、瑞士或是世界上的某些國家的學校制度與台灣比較不同。先不論過去幾百年所流傳下來「唯有讀書高」的中華文化,至少在我出國的這些時日,我看到的歐洲人許多都是技職體系出身。

剛剛說到的位於瑞士首都伯恩的伯恩大學大學生當中,我認識的學生之中,許多人的父母大多都原先是外國人,由於到瑞士工作,因此小孩就在瑞士出生或是後來歸化瑞士國籍。這類的學生似乎都會傾向選擇大學就讀。當然我必須強調一下,想要進入瑞士的大學就讀,成績必須相當優異,並不是幾乎0分也可以上大學的那樣容易。

我突然想到,會不會是因為來自異國的父母親在瑞士從事的是「白領」的工作,因此小孩自然而然也會選擇類似父母工作類型的科系?而農村小孩從小耳濡目染之下,當然也就會選擇許多和父執輩工作類似的技職學校就讀。

此外,瑞士多山的自然地形,將許多地區自然分成一個小區域、一個小山鎮、一個環湖城鎮。自然當地方言多樣性不言可諭。雖然大眾鐵路交通實在便利,但在每個聚落都會有既定的基礎建設與民生需求,因此擁有一定需求的「一技之長」工作是否也比較穩定,這也是大家可以思考的方向。

他們擁有一技之長(等等再來談談什麼是「一技之長」),就可以「出社會」工作去了。在我認識的技職朋友當中,有些學做麵包、有些學木工、有些學鐵焊接工、有些學廚藝、有些學農作,這些都是最接近人民生活必需的相關事務。十三到十五歲開始學習,十八歲就出師了。出師的意思不代表一定要自行創業,也是可以到相對應職業的公司去上班。

什麼是「一技之長」?
我個人認為的一技之長:只要是能夠展現自己專業,並且能夠透過此項技能賺到豐衣足食的財富,就可以算是一技之長。
但台灣世俗的長輩期待就是要當「白領」就是要是個什麼「師」,比方說:「會計師」、「律師」、「醫師」。
相反地,我認為「藍領」,其實更是支撐這個社會的根本職業,就像是「農夫」、「焊接工」、「廚師」。

雖然我不太喜歡看資料,比較傾向自己去當地體會與感受文化的發展,但網路上的資料顯示,接受高等教育的瑞士人僅佔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有百分之六十多的瑞士人都在國中畢業後,選擇技職體系。

每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也不同,比方說我的德國人德文老師曾說過,在德國如果沒有碩士學位,很難找工作。我想這邊指的就是「白領」的領域。而我自己的解讀就是,如果想要走台語當中「拿筆」的路線,就是要走遠一點,不要在學士的階段就滿足,而要繼續多多進修,才能多些競爭力。「拿刀」的路線其實也不是技職體系畢業後就不再進修了。很多「藍領」不管是自修還是透過參加研討會與不定期的職業研習會,都會讓自己已經純熟的技藝更上層樓。

一個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執政者如何規劃,我在瑞士的日子,我看到的是人民自身對於公共事務的熱誠、熱切、熱血。街頭不時都可以看到請求路人一起連署公投法案的年輕人。本篇就不多說『許多人群聚共同經營團體就是「社會」』,『管理眾人之事也是「政治」』等等基本概念了。

台灣可以模仿瑞士嗎?

不可以!很簡單的道理,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其歷史背景、當下的資源、領導者的瞻前顧後,過去二十年發展的電腦產業,現在如果還想要再來發明電腦,還會特別成功嗎?如果說企業的成功都不太可能複製,那麼國家的發展還可以複製嗎?

不能複製怎麼辦?不能複製,但是可以參考。老話一句,必須走出自己的路。這也是改革之所以困難的地方。當然,就是因為困難,所以成功的時候,果實才會更加甜美。

看著教改走向一般人口中「越改越怪」的路線,其實教育改革真的不簡單。大家不也都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嗎?要怎麼樣改善學生的學習壓力?難道大家都不要上大學,就可以解決了嗎?我想也不是這樣偏激。

我認為要從國小就要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出質疑,自己找答案的能力也必須極速培養。要懂得問為什麼,同時自己也要努力去找答案,不是提出一個好大的問題,等著家長與師長來幫忙解答。相形之下,未來的小孩會變得有點叛逆,因為他不再「乖乖地」聽長輩的話,而是提出一堆問題來「忤逆」長輩。

我認為「高成長」是一種不斷「衝擊與融合」的動態平衡且內化成長的過程。再一次又一次的「自問自答」之間,「提問者」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想法與未來想發展的方向。到時候,「大學或是高職的科系要選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本不需要家長來煩惱,小朋友自己就有答案了。

活到老學到老,曾經看過一句話,「想像力比事實重要,所以小朋友比大人重要」。家長無非都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都能夠比自己更好。不管是智慧、外貌、財富或是生活的幸福程度都是一樣的。

雅典阿波羅神廟大門上刻著 Know Thyself ,意思就是「認識你自己」,筆者期許所有的「提問者」都能夠更加認識你自己。藉由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也好、反詰法也好,大家都能夠透過「自問自答」的過程,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如此一來,即便沒有上大學,不就已經精巧地掌握大學的精髓了嗎?

不管有沒有上過大學,想看看我到世界各地行萬里路與繼續在德文的萬卷書當中當蛀書蟲的大家,記得來臉書粉絲團「我學德文,我要去瑞士」看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